保单服务
安心赔服务
消费者权益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1888-810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盛世创富保险经纪

官方公众号

盛世创富保险经纪

文章详情

在疾病面前:你选择众筹、互助还是保险?

发布时间:2019-11-29 03:28



没有人会把1毛钱当回事的。

我们都曾这样幻想过,中国有13亿人,如果每个人都给我1毛钱,那也是一笔无法想象的巨款。

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凭人口基数的庞大,就能积聚一笔可观的资金,这笔资金可以用来赈灾、修路、捐学,当然也可以用来治病救人。

这几年众筹和互助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不停升温加速,覆盖了上亿的人群。任何依托于人际传播的生意都是一本万利的,以前的安利,现在的拼多多,还有各种众筹互助平台。



靠着众筹的人际传播,轻松筹、水滴筹接触到了受到疾病伤害的家庭,他们比一般人更清楚一场病可以怎么样摧毁幸福,他们对救命稻草的「手感」更熟悉。

所有捐款的人,求助的人,都是这些众筹组织的流量资源,通过各种福利、优惠的花样把保险卖给爱心会员,套路满满。

如果一个老中医病了都去西药房买药,你还会信他阴阳调和的手法吗?

这次学姐分上下篇,好好聊聊网络众筹互助到底是什么回事。

一、众筹歧途:富人还众筹,穷人愁更愁

我们做个数学题,你捐钱的人比你更有钱,求这个人的脸皮厚度。

过去我们哪家生病了没钱治病,都是先砸锅卖铁,然后去找亲戚朋友卑微借钱。

大病众筹把这种模式搬到了网上,对象从亲戚朋友扩大到了他们的朋友,甚至是他们朋友的朋友,而且筹到的钱还不用还。

正是由于大病众筹低门槛与快速传播的特性,即便它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短短5年内就飞速发展了起来。

今年9月19日,轻松筹举办五周年庆典,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的大病众筹平台,其筹款总额已超过360亿。

水滴筹爱心筹以超过160亿和60亿的筹款总额紧随其后,这三个平台是目前我国大病众筹市场的三大巨头。


这三个平台的主力场地都在微信公众号,学姐分别试用了一下各平台,看看如果要筹款该如何操作

关注公众号后,三个平台的界面分别是这样:


直接点击提示语里的文字链接或者菜单栏就可以发起筹款。

发起人需填写目标金额、患者姓名和身份证号、疾病名称、筹款标题和说明,并上传一张患者接受治疗的医疗材料,例如诊断证明。

经审核后就能生成转发链接,开始一场为期30天的筹款历程。

这看似简单方便的操作步骤背后,学姐察觉了几点致命问题,这些问题是诈捐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① 平台信息填写傻瓜化

发起众筹意味着放下了自尊和隐私,而平台为了维护用户的隐私权,可以选填,让用户自愿披露。

选填就意味着可以不填,学姐一看,连患者姓名和所患疾病都可以不填……




这么一来,必填的内容就寥寥无几,不需要5分钟就能填完整个发起流程。

对用户来说,的确很方便。平台简化操作步骤、减少信息填写无疑是为了取悦用户,降低了他们的使用难度;但信息不足,就很容易被人利用钻空子,可信度大打折扣。

② 平台教用户「包装悲伤」

故事能挑动情绪,这很重要,一个打动人的好故事,才能激起阅读者捐助或者转发。

没想到,这些令人动情的标题和求助说明背后都是有「模板」的,我们在输入患者信息后,平台甚至都能「自动生成」一段文字。




众筹平台提供快速生成筹款文案的服务,使大家的故事都「千篇一律」地感人,而且煽情多于事实,卖惨为主,大家看多了就「免疫」了。

③ 审核机制的不完善

按理说,众筹平台应该要审核三件事,一要审核疾病真实性,二要审核家庭经济状况,三要审核捐款去向。

目前众筹平台只做了第一点,要求发起人上传患者的医疗材料,但仅凭这一些材料图片就能来核实准确性吗?这不是给病例造假、夸大病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至于第二点,平台并没有要求发起人填写患者及家庭财产情况,而且平台自称也无法在众筹前获取。

至于第三点,众筹平台根本没有多余的人力去审核捐款去向。

除了初审通过外,平台还设置了「社交审核」机制,例如亲朋好友可以实名证明情况属实,还可以举报隐瞒或作假情况。

但「社交审核」多数还是起到正面的证实作用,证伪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多数捐款人对患者所知甚少,可以称得上是陌生人,很难辨别真假。

这三点众筹平台目前的审核机制都无法解决,慢慢地那份「善良」也开始变味。

今年4月份刷屏的德云社成员吴鹤臣众筹事件,将众筹的信任危机又推至一个高峰。吴鹤臣家人在「有车有房、家中老人每月退休金1万多」的情况下,依然发起「目标100万」的众筹,引起公愤。

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有一批人开始利用众筹平台为自己得利,筹款链接里的「没钱看病」也许不是真的没钱,捐款的对象,也有可能家庭经济条件比我们还要好。

不法的事情多了,人们的爱心就渐渐冷淡下来。


再说一件令学姐感到惊讶的事,很多人认为众筹是没钱治病的一个有效解决办法——「一旦患癌症,我就去众筹」

除开上面众筹的机制漏缺,学姐来谈谈,生了大病后,只靠众筹到底够不够?

① 众筹要时间,疾病不等人

轻松筹的项目页面,清楚地登记着每个人所患的疾病。

根据统计,尿毒症、白血病、脑出血、烧伤、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车祸、先天性心脏病是其中最常出现的类别。


一旦确诊重大疾病,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尿毒症、白血病、脑出血,还是各类癌症,越早治疗越好。

如果靠众筹,无法预知什么时候能筹到足够的善款,但是患者却一直在等待治疗,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更不用说烧伤、车祸这些紧急意外,真的一刻也等不了,恨不得立马就有一笔钱用来做手术。

② 靠众筹,筹到的钱大多不够用

要筹到足够的钱,有两个办法,一是有更多的人捐助,二是每个人出更多的钱。

为了要让更多的人捐助,必须把筹款链接呈现在更多人的眼前。为此,众筹平台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句话就是:努力转发,加油吧亲!

三个平台的入口都是微信公众号,筹款链接也主要是靠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来传播。

从微信去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年轻人平均128个好友,工作后会增加20%,这样看来,多数人的联系人不超过200个。

这点人数当然不够,互联网的影响力是靠转发,形成网状传播,才更具有辐射力度,数量达到几何量级的增加。

可是矛盾点在于,辐射得越远,捐助的可能性就更小,更别说还要帮忙转发了,众筹很难达到三级以上的传播(三级传播:患者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基本称得上是陌生人了)。

这个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众筹的曝光度始终有限,无法得到更多的人捐助。

第二个办法,让每个人出更多的钱。

虽然说互联网提供了人与人连接的可能,增加了传播途径与速率,但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是基于社交的。

社交存在着阶层壁垒,一个白领的朋友圈中能有几个农民工,一个农工的朋友圈中,又有几个白领?

朋友圈也是一个圈,这个圈里的人多是和你同阶层的人,你生病了没钱自救,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闲钱可以帮到你。

这就是为什么学姐一开头说「穷人愁更愁」,因为普通人生了大病根本筹不够钱。

我们来看看轻松筹的数据——


在30天期满提款的项目中,仅有7%成功筹集到目标金额;真正完成的项目中,94%的目标金额等于或低于20万,与总体的平均目标金额相去甚远。

③ 靠众筹,只能救命却不能救穷

试想一下,万一得了大病,你最害怕什么?

学姐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担忧有没有钱,够不够钱治病。

然而,当一个人得了大病,他面临的困难可要复杂得多。

大病的治疗一般分了好几个阶段:确诊、做手术、二次手术、康复。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且这个时候病人很脆弱,工作能力大大下降,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长期失业。

那失业后,钱从何来?你还得康复、吃药、定期复查。最基本的,你还得吃饭、养家(真的病不起)。这些钱又从何来?

求生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我们还有更高的期待,那就是:重回岁月静好,恢复到过去的生活。

众筹或许能救命,但是无法救穷。



所以学姐为什么告诉大家,重疾险不光是治病的,还需要覆盖损失的收入,定期寿险不光是抚慰失去亲人的伤痛,更是为了保证今后的生活能平稳持续下去。

二、原始互助:借公益之名,逞保险之能

百度无声无息地点亮了「灯火互助」,悄然进入此刻国内正打得火热的互助之战——

/ 旋转屏幕观看 /


为何这么多巨头都要加入互助市场?因为这里有巨大的流量,上面表格里的成员数,最高的相互宝接近一亿。

有些人认同保险的好处,但是看到保费就望而却步,再说保险条款晦涩难懂,一不留神就被拒保,还不如参加互助,门槛低,交的钱又很少。

「几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亏了就当做公益捐钱。」



潜意识里 ,很多人都把网络互助当成了保险的替代品。

实际上,网络互助利用人们的心理,一直摇摆于保险和慈善之间的灰色地带。

① 借公益之名

一人互助,万千帮助。

一人生病,众人分摊。

花小钱,防大病,互帮互助大家担。

……

各平台纷纷打出此类宣传口号,通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公益理念,将松散的网络陌生人集合成一个情感、权益的共同体。

尤其是「分摊」一词,将「同舟共济、有难同当」的精神发挥到了极点。

部分实力雄厚的互助平台甚至自己成立公益基金会,或与国内知名的公益基金会合作,高调宣称自己的「公益身份」;他们以「收取到的互助金由公益基金会托管专款专用」为信任背书,塑造社会公信力的同时再次销售公益情怀。

网络互助算公益慈善吗?

当然不算!

也许根据创始人的说法,初心是想让有大病保障需求的人聚在一起,这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这与公益慈善筹款有本质区别。

2017年7月,民政部公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指出:

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及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

从监管主体来看,网络互助的「公益身份」并非名正言顺。

慈善是一种无偿赠予行为,而互助明显是一种有条件的赠予行为。我们的初心是想寻求大病保障,能帮助到其他人是附带的益处,若被「公益」的光环遮住了我们的本质需求,这是本末倒置。

② 逞保险之能

自2015年开始,网络互助就被越炒越热,各平台自居「新型保险」,以超低价保障和产品创新为噱头展开营销,有种要取代保险的势头。

追本溯源,互助本就是保险的原始形态。

早在五百年前,没有现在科学的精算制度和监管制度之前,保险就是源于互助会

只是后来发现,互助会经常容易破产,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彼此没有承诺,不能根据不同的风险去核算不同的费率的机制,没有精算师去确保整个互助的资金能够健康运转。

其结果是,运行一段时间,越来越多不健康的人去参加,而健康的人又不愿意参加,最终整个互助机制坍塌。

正是为了防止这种互助制度的坍塌,才会进化到现代保险制度。

互联网并不能打破这个基本的经济常识,从本质上讲,现在的互联网互助会跟五百年前欧洲海边的互助会是一模一样的。

这哪是科技改变生活,简直是返祖状态啊!

只有成熟的商业保险才能提供确定的、可持续的基础保障。关于两者的区别,学姐整理了一个表格:




从对比图可以看出,互助计划的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确定,什么都不确定。

1.性质:互助计划不是合同,可能拿不到钱

保险的本质是一份商业合同,受《保险法》的保护,但互助计划不是。

口口声声说「患大病最高得30万」,可在页面底端纷纷示弱:「不能预期获得确定的互助金」。




「单向赠予」「单向捐助」?所以互助平台成了我们每个月的定期的慈善活动,风险保障倒成了附带奖励?

另外,即便互助平台会设立一些规则公约,但是平台可以随时修订更改,这意味着,你在平台上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有可能被改变——


许多人加入之后并没有仔细看公约,更不会注意到公约的变更,结果一到确诊病症要赔付的时候就傻眼了。

2.费用成本:互助计划后付费,不确定交多少

每款上线的保险产品都是经过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缴纳特定保费才能获得特定保额的保障,这是典型的「前付费」,费用确定透明;

而互助计划则是「后付费」,虽然有几块的加入费用,但主要的费用是事件发生后的分摊费用,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确定每次要交多少钱。

我们来看平台怎么说:


根据上图,年均摊金额目前正处于上涨阶段,在经过一段快速攀升期后,会趋于稳定,但问题是,这个攀升期多长?如果攀升期有许多人受不了分摊费用退出的话,会不会继续延长这个攀升期?

充满不确定性。

3.理赔:互助计划需调查金,理赔时效无上限

在理赔流程上,保险和互助计划大致一样,都是4步:

STEP1:联系保险公司或第三方平台报案

STEP2:提交申请以及理赔材料

STEP3:等待保险公司审核

STEP4:理赔金到账

但在细节上有3点不同:

理赔时效: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要在30天内必须作出案件核定,哪怕确定要赔偿而赔偿额度暂不确定,也要在60天内先给一部分;

但是互助计划没有规定多少天内可以获得理赔。

公示期:互助金通过审核后,需要将个人情况在平台公示7天,这期间若有其他会员质疑异议,就不能获得互助金的捐赠。虽然说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造假的发生,另一方面却把我们的隐私暴露无遗——你一生病,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

调查费用:如果发起求助,就要交上千元的调查金——互助平台很少强调有这笔钱的存在,而且,无论该案件能不能通过审核和公示,这笔钱都不会退还!

  • 监管要求:互助计划不受监管,可能会倒闭破产

人们在买保险时,都喜欢问,保险公司倒闭了怎么办?

学姐也一遍遍向大家解释:保险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行业,国家对保险的监管极其严格。

保险牌照的发放是一道坎,每季度的偿付能力监管也是一道坎,再保险机制还能分摊风险,重重监管都是为了保险行业的持续运转。(详情请跳转链接:保险公司破产了,我买的保险怎么办?

目前属于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互助组织就3家,市面上大部分互助组织都是「无证经营」,无论是资金管理,还是风险控制都得靠自律。

处理不善,互助平台可能会崩盘,没有谁会对互助平台兜底。




技术原因、会员人数低于要求数量、国家政策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平台的关停。会员的损失也无人兜底。

很可怕吧?

和互助相关的风险提示在2015年4月第一次出现,原保监会以「关于有关人员涉嫌以筹建相互保险公司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提示」,指出有关人员试图通过承诺高额回报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出资加盟,涉嫌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扰乱正常金融秩序。

尽管监管之风袭来,但互助之火却越烧越旺,不断有新的矛盾爆发出来。

直到2016年下半年,《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发布,原保监会对网络互助进行「生死大考」,2017年,大量互助平台被关停退出。

*《通知》截图

再回到开头大家加入互助计划的心理,其实,我们投保的每一份保险,又何尝不是在帮助别人呢?否则保险公司哪来的赔偿资金?

只是保险公司不像互助组织事无巨细的公布受助者的个人信息,一方面是为了追求理赔效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三、写在最后

在规避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上,众筹、互助与保险能起到不同程度上的作用。

众筹是一种事后补救,已患病人群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不得已选择向周围人求助,这是无奈之举;

互助是保险的原始模式,监管、运作机制都不完善,虽然价格便宜,但不一定能赔,只能作为补充品,不能作为保险的替代品;

只有保险,才能真正科学地规划未来的家庭财务风险,避免落入疾病或意外的经济困境。



上一篇: 如意人生守护·典藏版:赔付没有... |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阅读